根據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調查研究結果,有「鳳鼻頭遺址」、「林家村遺址」、「天明園遺址」、「清水巖遺址」、「潭頭山遺址Ⅰ」、「潭頭山遺址Ⅱ」和「鳳山水庫遺址」,其中以鳳鼻頭(中坑門)遺址最具有代表性,是台灣西南部最重要的考古遺址,目前已列入「國定古蹟」。
鳳山丘陵除鳳鼻頭遺址外另有潭頭山1、鳳山水庫等遺址與本期相近,它們與分布在台南、高雄和澎湖一帶的牛稠子類型遺址文化內涵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在生業型態和聚落的選擇則有所不同,器物的形制也呈現較為多樣的變化。從遺物中工具的類型所反應的生活型來看是一個農、魚、獵並重的方式
從遺址中並未發現貝的遺留而言,海岸資源的採集在生業系統可能不太受到重視。遺址中文化厚度所顯現的是一個長時間佔居的居址,而且有一較高的人口密度。
劉益昌先生將鳳鼻頭遺址所屬的文化區分為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和鳳鼻頭文化
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新石器時代中期)
本層即為 張光直 先生所述的“龍山文化”形成期的早期階段,以繩紋紅陶為主,並有部分夾砂紅、灰陶和泥質紅陶;器型有罐、壺、瓶、缽,並有陶蓋、紡錘、圈足。石器主要為橄欖石玄武岩製,器型為石斧、石鋤、石鏃、石刀、靴形石斧(刀)、石錛等
參考自 黃健君部落格
------------------------------------------------------
今天夥同戴健城大哥及自由時報洪記者
再次探勘潭頭山遺址及不遠處的地下司令部
潭頭山遺址位於林園鄉潭頭村金潭國小西側
約三百公尺處
此文化層為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
年代距今約西元前4500-3500年前
(新石器時代中期)
根據中研院劉益昌教授解釋
這些族群應該是屬於鳳鼻頭遺址族群晚期移入
合理解釋是族群逐漸往高處移動
防禦工事或是覓尋食物都有可能
依山就要傍水
但水源何處尋呢
聽戴大哥講
就在不遠處
往高處走還可發現自然湧泉(類似林園靈泉池)
殊為可惜的是
2011.1月走到一半因蚊群肆虐便提前作罷
為此昌哥也遠赴台東史前博物館及台中科博
館尋找蛛絲馬跡
陶缽兩側的圓形鑿孔 可吊垂收藏食物或器物
出土遺物有紅色泥質陶,紅褐色夾砂陶
少見的貝殼印紋
也有灰褐色夾砂陶
而且是有紋路的
類似貝殼印紋或曲折印紋
在現場是少見的
因為幾乎都是素面無紋
上色不完全的原因吧
類似石斧 石鋤的玩意
尚有刃器磨過的痕跡 真是難能可貴
劉益昌教授說這是砥石(類似現今的磨刀石)少見呦
釋迦化石(已風乾固化)
100.2.25不經意發現
應該是釋迦
還尚須查證是何種品種
昌哥已發現第二顆囉
陶紡輪
紡輪,是由陶瓷或石質作的圓形的一個「盤」,叫做「磚盤」,中間有一個孔,插一根杆叫磚杆。紡紗的時候,先把要紡的麻或其他纖維捻一段纏到磚杆上,然後垂下,一手提杆,一手轉動圓盤,向左或向右回轉,就可促使纖維牽伸和加拈。待紡到一定長度後,就把已紡的紗纏繞到磚杆上去。這樣反覆,一直到紡磚上繞滿紗為止。這種紡紗方法是很原始的手工勞動,既吃力又緩慢,捻度也不均勻,產量和品質當然是很低的。
過年期間至台東史前博物館也發現有人捐贈此紡輪,剛好就是出土於鳳鼻頭遺址,真巧同昌哥發現的相差無幾
以下照片是在台東史前博物館及台中科博館拍攝
石錛用來削木材及磨製石器之用
闢地開墾用
神秘的地下司令部 還須查證
這張是戴大哥拍攝的
恰似世外桃源 夢遊仙境
我們稱牠作地下司令部
發現地就位於潭頭山遺址不遠處
前有數株榕樹參天挺立
樹屋就近在咫尺
包的密不透風 還是被蚊群肆虐 狂失鮮血100000cc
100.2.24照片中的人物是自由時報記者洪先生
像不像阿凡達場景呢
樹精靈沉睡百年
曾幾何時意氣風發
戴先生要跟昌哥衝鋒陷陣囉
地下司令部宏偉壯觀
改天要赴林園九十九旅問個究竟
到底是什麼來頭呢
又像地下彈藥庫也像指揮部
好奇的說
注意
這是何種建材蓋的房子
猜猜看
看到沒是咾咕石碉堡
機槍孔當作窗戶通風孔
真是夠環保
全台灣獨一無二的咾咕石碉堡樹屋
俯瞰山河大地
笑看鳳山丘陵
這位獨居老人您也太享受了吧
洪記者說改天一定要好好採訪他
聽戴大哥說
這位隱士高人是屏東原住民
人很客氣
看來林園奇人雅士真的不少
洞天福地當之無愧
有同學說
樹屋的上面停了一隻超大貓頭鷹
想像力無窮
佩服
前方為林園東方巨星大廈
視野超棒
喝咖啡觀夜景最佳場景
留言列表